健康監測設備真的能讓我們更健康嗎?
健康監測設備真的能讓我們更健康嗎?

本文編譯自The Daily Beast,作者Johnny Adamic是一位私人健身教練。可穿戴設備大熱,Johnny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這些健康監測設備真的能讓我們更健康嗎?

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可穿戴設備記錄運動量,還有人用專門的手機app統計每天攝入的卡路里。但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忽略了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和我們自己身體的交流。

我們不再相信自己了。鍛煉不再是大腦與身體的交流,而變成​​了“大腦—設備—身體”交流的過程。當我們需要吃飯、喝水或睡覺時,不是按照身體的提示行動,而是聽從Fitbit, Garmin, Nike Fuel Band, Jawbone的指示。

當然,我並不是說你該把Jawbone扔了或者刪掉健身app。只是,作為一名私人健身教練,我認為你的健身設備或app只能表明你很關心身體健康,想改善健康的意願;或者就是你喜歡這些漂亮的“飾品”。

健康監測應用所存在的問題在於,它們只依賴步數、運動里程、心率、睡眠以及卡路里等有限的參數做出分析。但是,我們的身體是有機的,僅憑上面這些參數是無法準確判斷健康狀況的。即將上市的Apple Watch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前面提到的問題,因為它可以把運動信息和個性化的提醒結合起來,不過具體的效果如何,我仍持懷疑態度。

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的基因,甚至家裡的喵星人都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產生影響。然而卻有太多人只依賴幾個健康應用提供的非常有限的數據就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出大膽猜測了。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可以給我們提供足夠的信息。假如晚上沒有睡好的話,從第二天的黑眼圈就能看出來了。但是如果非要用健康設備統計的話,就好像是去體育場看足球賽,但是卻一直盯著現場的大屏幕。科技有時候讓我們捨近求遠了。你真正應該做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僅僅記錄攝入多少卡路里是不會讓你更健康的,回想一下甜品吃多後身體的反應才會敦促你去鍛煉。

有人會說,買了健康監測設備後,運動量確實有所增加。但是當有一天我們不用這些設備和應用時難道就不鍛煉了嗎?我們難道就是為了哄計步器開心才去走路的嗎?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轉變的是心態,健身的目的並不是取悅這些可穿戴設備,也不是為了分享跑步數據,而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更好,看起來更好,讓我們的生活品質更高。所以,拋開各種數據,把電視關掉,離開舒適的沙發,真正聽從身體的召喚去吧。